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幸福之城丨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2024-06-25  

  著名词曲作家吕远先生1958年创作了传唱大江南北的《克拉玛依之歌》,唱出了这片土地当时的荒凉,也唱出了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初期创业者火热的豪情。
  吕远先生还参与创作过一首同样著名的歌曲,歌名叫《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歌中唱道:“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两句歌词,是今天克拉玛依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尽管对幸福的理解千差万别,但是,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幸福一定与所在城市的生态环境、教育水平、医疗质量、社会保障等“生活关键词”息息相关。
  让我们循着这些“生活关键词”,去感受一下克拉玛依人的生活吧。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武海丽 李梦桃

  “爸妈,我想好了,我要留在这儿。”2023年夏天,四川简阳女孩卢菁菁来到克拉玛依。24岁的她第一次踏足大西北,为的是一件人生大事——“考察”男友家的情况。
  卢菁菁和克拉玛依男孩赵帆相识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同班同学。到底要不要为爱而跟着男友到克拉玛依去工作呢?父母不放心,卢菁菁心里也有点犹豫,她决定先到克拉玛依去看看。
  虽然卢菁菁已经在网上看过很多关于克拉玛依的视频,但是当她漫步在克拉玛依河边,吹着湿润的晚风,满目灯火璀璨时,心里还是涌起一股难言的感动,这才有了那句隔空传递3000多公里的“爱的宣言”。
  卢菁菁的父母此前最担心的就是克拉玛依的自然环境不好,害怕女儿水土不服。但从女儿的“考察”结果来看,克拉玛依俨然“是塞北却似江南”。
  这绝不是“爱的滤镜”之下产生的溢美之词。
  早在2013年,克拉玛依就成了新疆首个国家级生态区。截至2022年末,克拉玛依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9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26平方米,全年空气优良天数为325天,水质达标率为100%,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如今的克拉玛依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闵勇 摄
  夏天的克拉玛依是一片绿色的海洋。从城区北边厚实的防风林带到草木繁盛的老城区,从风光秀丽的克拉玛依河景区到绿草茵茵的城南新区,一幅“半城楼宇半城绿”的长卷徐徐延展。
  秋天的克拉玛依则是一幅斑斓的油画。漫步大街小巷,树木各披彩色衣装,与在院墙上攀爬的红色藤蔓相映成趣;绿化带里各类花卉争奇斗艳,紫的如霞,黄的若金,白的像雪。
  错落有致的高楼、干净整洁的街道、川流不息的车辆……别的城市所拥有的一切,这里都有;繁花似锦的广场、绿荫浓密的小区、流水潺潺的园林……不少城市所缺少的一切,这里也有。难怪卢菁菁这位南方姑娘会发出感慨:“这是歌里‘没有水,没有草,连鸟儿也不飞’的克拉玛依吗!”
  安居乐业,安居才能乐业。像卢菁菁一样选择扎根克拉玛依的年轻人,往往十分关心这里的住房条件。
  36岁的高小满在森香水岸社区买了一套170多平方米的复式楼房,他们一家三口居住。前不久,他的几位大学同学带着家人来克拉玛依旅游,七八个人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住进了他家。
  一群人白天四处游玩观光,晚上在高小满家的露天阳台聊天、打扑克,热闹却不觉拥挤。临别时,一位从北京来的老同学拍着他的肩膀一通“羡慕嫉妒恨”:“你这房子如果放在北京,那可算是豪宅了。”
  克拉玛依的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供应充足,仅在2021年、2022年,克拉玛依就向房地产市场供给商品住宅5842套,建设了公租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共计3644套,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1.58平方米,更好满足了新市民、青年人过渡性周转住房需求,同时多种类型的商品住房也极大满足群众购买改善型住房需求。
  克拉玛依高度重视居住品质提升工作,不仅新建小区环境好,老旧小区的品质和环境也越来越好了。从2019年开始,克拉玛依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一直在进行:系统管线更新、建筑节能改造、道路翻修、新增停车位及充电桩……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让老旧小区在破“旧”立“新”中蝶变,为市民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买和木提小两口几年前从和田老家来克拉玛依工作,他们一个是快递分拣员,一个在饭店前台工作,工资不算高,但他们没向父母开口,靠着自己的积蓄就在南林小区买了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
  拿到不动产证的那天,买和木提在小区附近溜达了好几圈,越逛越开心:“小区对面是世纪公园,门口就有农贸市场,离克拉玛依河也不远,太方便啦!”
  在银行工作的吴馨甜,2023年9月,她的女儿开始上幼儿园了。幼儿园是几年前新建的,距离她家步行只需四五分钟。儿子在读小学二年级,学校离家只隔一个路口。每天早上,吴馨甜先照顾儿子吃完早饭,把他送到学校,再回家叫女儿,“节奏”刚刚好,不慌也不忙。
  目前,克拉玛依共有84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大部分小区“门口”或“隔壁”就是学校,家长和孩子都不必辛苦奔波。
  “孩子们上幼儿园是免费的,从小学到高中也是免费的。”吴馨甜算了一笔账,“我哥哥一家在河北保定,孩子每个月在幼儿园的伙食费、保育费要花1460元,除去寒暑假,一年下来就是13000多元。按照这个标准算,我家两个孩子上幼儿园省了8万元!”
  只有克拉玛依本地户口的孩子如此幸福吗?不。早在2004年,克拉玛依就在全新疆率先取消了借读费。2017年,克拉玛依实行学前三年免费教育,不限户籍。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克拉玛依享受同等的上学待遇。在校园里,不管是从江西来的、广东来的,还是从河北来的、海南来的,都是“克拉玛依的孩子”。
  基础教育不光要普惠,还要有高质量。这些年,与北京第十一学校联合办学,与北师大附中联合办学……克拉玛依教育转型变革的红利持续释放,高考和中考成绩稳居全疆前列。
  而学生的幸福感不仅来自学业有成,还和兴趣爱好的满足紧紧相连。在克拉玛依,全市中小学开设各类课程500余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又充实又快乐。
  在高等教育方面,克拉玛依已经建起了一座大学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新疆第二医学院、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在此汇聚。其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是新疆唯一的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
  家住汇福小区的王永庆的女儿佳佳明年就要高考了,她早就明确了目标:报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将来像习近平总书记给该校毕业生回信中说的那样,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
  “在家门口就能上‘211’‘双一流’,学成了好好建设家乡,多棒!”王永庆为此很是兴奋。听说2023年这所学校招收了来自31个省(区、市)的2060名本科新生,他更高兴了,“我们的孩子可以不到别的地方上学,别的地方的孩子要到我们这个地方来上学。啥叫‘一流’?这就是!”
  外地的孩子来克拉玛依读大学方便不?这个答案不妨“反向”找:克拉玛依人去外地方便不?
  “我们去成都吃火锅咋样?”国庆节前夕,家住油建北小区的退休职工高树罗建议好朋友们去成都欢度小长假。他的话一出口,就得到了热烈回应:“现在就订票!”
  2018年,克拉玛依开通了直飞成都的航线,3.5小时的飞行时间拉近了两地距离。“打飞的”吃火锅这个看似遥远的想法已经成了现实。
  克拉玛依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2019年已近87万人次,高峰期运行航线达到了26条、通航航点25个,运营航空公司达到8家。不论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还是喀什、伊宁、吐鲁番等疆内城市,克拉玛依都实现了航线直飞。
  当飞机在克拉玛依的上空“织密经纬”时,火车和汽车也在这片大地上忙碌穿行。
  克拉玛依到周边400多公里外的阿勒泰、230多公里外的塔城、300多公里外的乌鲁木齐,都早已实现了高速公路连通。
  “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则让克拉玛依成功步入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3小时铁路快速交通经济圈。2019年,克拉玛依铁路旅客运输量为217.74万人次。“坐火车”对于克拉玛依市民来说,如同“坐公交”一般稀松平常、舒适便利。
  在克拉玛依,不仅有幸福出行,还有幸福“医”靠。

2023年7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域医疗中心——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在新落成的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揭牌。李浩然 摄
  患处三维立体影像生成后,机器人的机械臂按照医生传输的指令,精准到达指定部位……2019年8月11日,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的手术室内,患者张建莲正在接受治疗,而主刀医生是远在北京的积水潭医院骨科专家。这是全新疆第一例利用5G技术开展的多中心远程机器人手术。
  “望闻问切”也能穿越时空——这种以往科幻电影中才有的场景,在10年前已通过克拉玛依的远程医学平台得以实现。通过这个平台,克拉玛依和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等数十家国内外医院建立了协作关系,拥有了4800余名待用专家。
  10年来,该平台已经累计远程会诊、远程教学、远程手术指导10万余例,克拉玛依患者通过5G网络与专家“面对面”,省去了往外地求医挂号、排队等待的麻烦。
  通过“云之桥”引来优质医疗资源的同时,克拉玛依也在不断自强。从2014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起,克拉玛依的医疗体系就从未停止迭代升级:
  通过建设医联体,克拉玛依实现了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与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资源的统一调配调节。市民“大病去医院,小病社区看”,这让医院可以集中力量开展危重症救治,建起了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卒中中心等,并挂牌成立了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4家、新生儿救治中心2家。
  克拉玛依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克拉玛依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院)的成立,使克拉玛依市民能够享受到更加精细化、规范化的就医服务,改善了就医体验。
  “克拉玛依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的建成,让市民实现了手机“一键”预约挂号、“云端”问诊复诊、线上缴费结算。
  为满足残疾人、行动不便老年人的就医需求,克拉玛依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他们提供入户健康体检、用药指导、康复护理等服务,累计签约已达10.2万人,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80.2%。
  …………
  截至2022年,克拉玛依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54岁,远高于2030年全国人均预期寿命79岁的目标。
  如果用“木桶理论”来考量克拉玛依的幸福程度,那么,那些遭遇了不幸的人们最有发言权。
  任小杰的父亲因脑梗并发症而导致重度二级失能,现在住在一家养老院。任小杰为父亲办理了长期照护险,每月可领取1500多元的待遇支付。“在办理这项保险之前,我们家每年要花几万元的看护费,经济压力很大。”他说,“现在我可以用省下的钱多给我父亲买营养品,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我想打官司,但手头不宽裕。”去年秋天,装修工宋仁义被一辆货车撞伤。出院后,他多次就赔偿金额与肇事者协商但迟迟未果。社区工作人员告诉他:市政府为低收入人群购买了个人诉讼保险,他可以因此免费获得法律维权……拿到赔偿款那天,宋仁义喜极而泣:“不花一分钱就打完了官司。我把这事儿说给老家的亲戚听,他们都不敢相信。”
  在一个个故事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顺利渡过难关、生活品质得到提升的故事。在克拉玛依,有暖心保障“兜底”,幸福生活更“有底”。
  汤汁浓郁的番茄炒蛋、爽滑麻辣的大盘鸡……每天中午,伴随着阵阵饭菜香,市民刘忠芳和放学的小孙子总会一起踩着“饭点”走进如意苑社区食堂。祖孙俩聊着天,吃着鲜香软糯的营养餐,心里甭提多美了。“儿子儿媳忙工作,中午只有我俩在家。我身体不好,每天做饭是个负担。”刘忠芳说,“这个食堂办得好!厨师是专业的,饭菜选择多还便宜,一人十来元就能吃得饱饱的。”
  在家门口尽享幸福“食”光,只是克拉玛依幸福养老生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
  “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是很多老年人及其家人的心愿。克拉玛依大力推进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降低了老年人在家中发生意外的风险。同时,引导养老机构延伸服务,让助浴、助餐、助医等服务“走”到了老年人身边。
  对于喜欢热闹的老年人来说,社区养老是个不错的选择。克拉玛依打造了95个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村)日间照料站点,用一个个“托老所”托起了幸福晚年。61岁的市民陈才军在克拉玛依区昆仑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办理了日托服务。白天,他在养老服务中心和其他老人一起唱豫剧、打太极,晚上回家休息,他称赞这种方式“不给子女添负担,又能天天见面”。
  同样充满了幸福感的还有住在专业养老机构的老人们。克拉玛依市的养老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做到了“楼上养老、楼下看病、医护保驾、安心养老”。
  有人说,文化活动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克拉玛依,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人越来越多。对很多人而言,文化活动已由生活的“调味品”变成精神的“必需品”。

2023年12月11日,克拉玛依市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市”荣誉称号,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凯(二排左十)出席授牌仪式并致辞。努尔夏提·尼加提摄
  公共文化空间提档升级,是克拉玛依点亮百姓幸福文化生活的重要着力点。如今,“文体中心五大场馆”不仅是市民心目中的一张文化阵地名片,也成了他们在文化“慢生活”中享受幸福时光、感受岁月静美的好去处:
  在市文化馆,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亲密接触”,还可以从书法、美术等近40个专业门类的免费培训班中挑选“心中所爱”;在市科技馆,可以“一站式”感受城市的科技、文化、发展规划变迁;在市图书馆徜徉,百余万册图书如新友、似故旧,静待着与读者的邂逅;在市体育馆呼朋唤友、挥汗如雨,或者欣赏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体育赛事;在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做探究实验、进行科技互动,动手又动脑……
  从大型场馆踱步而出,还可以去街巷、社区来一场文化漫游。
  书屋好比一座城市的眼睛,闪烁着温情脉脉的光泽。克拉玛依精心打造出了一批以社区书房为代表的“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截至目前,全市各街道文化站、乡文化中心、社区(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置率达100%,并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67个和6个社区书房、5个文化驿站、5家职工书屋。另外,整合各级图书馆、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图书资源290余万册,在全市200余个分支场馆实现了通借通还。
  各类“抬腿就到,推门就进”的文化场所让文化脉动更加贴近市民,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则为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注入了无限活力。
  2023年6月21日,克拉玛依市一号井下沉广场,夜幕降临后的舞台灯光闪烁。一折折的豫剧表演扣人心弦,随着鼓板、板胡的节奏变化,演员立、踏、踮、跳、勾、旋、转等动作一气呵成,市民张爱莹和丈夫忍不住连连鼓掌。端午节小长假期间,他们一家“基本没时间在家待着”:他们两口子参加了包粽子、做香包活动,看了话剧《路遥》,欣赏了豫剧、秦腔表演;他们的儿子儿媳则去烧烤节凑热闹,然后参加了“粽”情国潮·克拉玛依音乐会,过足了“电音”瘾……
  克拉玛依每年举办百日文化广场暨社区(村)文艺展演、“我们的节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非遗展示周等活动3000余场次,惠及群众约49万人次。“文艺轻骑兵”“文艺志愿服务队”等队伍则把精彩的文艺作品送到了乡村、牧场、油田一线,年均开展服务200场次。
  “今天要去看表演,一家老小像过年,这样的场景早就是‘老黄历’了。”远征社区居民王燕萍说,她和亲戚朋友的那种稀罕劲渐渐淡了,这不是因为他们的“口味”变刁钻了,而是身边文化活动越来越多,曾经的“文化大餐”已成“家常便饭”。
  2023年12月11日,克拉玛依市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市”荣誉称号,成为全新疆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浓郁的诗香,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住有美居,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怡养……克拉玛依用年均超过80%的公共预算收入,把这座西北边城打造成了一座人人共享的幸福之城。
  “幸福的花儿在心中开放……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歌声,在克拉玛依人心中回荡,也激发了外地人对克拉玛依的向往。

来源:《环球人物·克拉玛依之歌》
本期编辑:张琳晗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