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家教艺术 | 敬畏粮食 传承“光盘”好家风

2024-07-24  

●马媛(独山子区第一小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节约和爱惜粮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粮食抱有敬畏之心,坚决反对浪费行为,不仅仅是对他人辛勤劳动成果的一种尊重,更是对传承优良家风的一种实践。

父辈的教诲

  我们的父辈们,常常把饭桌当作教化儿女、传承家风的“课堂”。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总有这样一幅画面:夕阳的金色余晖铺洒在屋前的院落中,慈爱的外祖父抚弄着下巴上那一撮白胡子,笑盈盈地看着小圆桌上的饭菜,呢喃着:“多好的日子呀!”
  那时的我,曾私下里嗤笑外祖父“好吃”。我哪里知道,这由衷的感慨背后是外祖父所经历的三年自然灾害给他带来的伤痛,我更无从体会在挨过了粮食匮乏的苦难岁月后眼前这一碗白米饭的喷香。
  因此,我对“把碗里的米粒吃干净”这一句话不以为然。每到这时,外祖父总是一改往日的温和,严厉地对我说道:“囡囡,把碗里的米粒都吃干净!”我极不情愿地端起碗,用两根手指捏起星星点点的米粒,塞进嘴里。可掉落在桌上、地上的米粒,我就绝不愿捡起来了。外祖父拗不过我,叹了口气,用粗糙的手小心翼翼地捡起米粒,用嘴吹一吹,竟又一仰头,悉数送进嘴里了。
  后来,为了纠正我的顽劣习气,外祖父竟哄骗我,他找来一些白色的蛆虫,挑在我面前,说:“你看,你浪费的米粒变成蛆虫了,它们有灵性,识得是哪个‘漏嘴子’把它们丢下的,它们夜里会啃你的脚趾头。”
  看着蠕动的蛆虫,想象着如外祖父所言,它们正啃食着我的脚趾头,我浑身发麻,打那天起,我成了家里吃饭最认真的一个,名副其实的碗底“一扫光”。
  外祖父已过世多年,我也早已知晓掉落的米粒不会变成蛆虫来啃我的脚趾,这只是老一辈人对孙儿的苦心教诲。在长辈们的影响下,我和弟弟都养成了珍惜、节约粮食的好习惯,“杜绝粮食浪费”也成为我们的良好家风。

身教大于言传

  如今,我已为人母,也会像父辈一样,把餐桌当成教育女儿、传承家风的课堂。让敬畏粮食的精神种子在孩子稚嫩的心头滋长。用一粥一饭这最生动的教材,培养孩子从小养成敬畏粮食、节约粮食的习惯。
  教育的启蒙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当女儿开始咿呀学语的时候,我把她抱在膝头,指着古诗书上那个手握锄头、低头弓背的老农插图,一字一句地教她诵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到金秋时节,我们便以郊游的名义,带着女儿帮地里的农民摘豆角、收花生、挖土豆……每一次劳作,我们都深切感受着由最初的兴奋雀跃到叫苦不迭、最终双双瘫坐在田间地头的心路体验。这时,我们会交流自己的劳动体验,我看到女儿用双手接过递给她的肉饼子时,动作也变得小心起来,生怕有饼渣子掉落在地上我想,那一刻,她的心里一定会默默体会着“粒粒皆辛苦”的含义。那一顿幕天席地的野餐也格外香甜。
  有人说,家庭教育的极简原则就是身教大于言传。对此,我深表认同。每每看见女儿把米粒掉在桌子上,我也总是会说:“别浪费,捡起来吃了它。”可有时孩子很难理解我们的意图,也会不以为然:“掉了太脏了,怎么吃啊?”此时此刻,我会一言不发地把她掉在桌子上的米粒捡起来,放在嘴里吃掉。女儿露出惊讶和惭愧的表情,捧着碗专心地吃起来,遇到掉落的米粒也会主动捡起来。

生活即教育

  当孩子发现一些与主流价值观不符的社会风气并提出质疑时,父母要敏锐地捕捉到教育契机,帮助孩子分析现状,引导孩子理解和认识正确的价值观。
  有一段时间,女儿和我说起同学间在议论“吃播”,说原来“能吃”也是一种生财之道。我没有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带着女儿通过网络了解到“吃播”背后的隐情:主播们以“大胃王”为噱头博取眼球,有的甚至吃下食物后再吐掉。
  面对网友的质疑,一些博主却表示,小小浪费,不值一提。一人两人、一顿两顿的浪费不算什么。
  作为衣食无忧的“00后”,女儿是否也会认为这是无关紧要的小浪费呢?随后,我们查阅资料,2022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2021年全球仍有8.28亿人受饥饿影响。
  这时,女儿对“吃播”行为有了自己的判断:“细雨落成河,粒米凑成箩”,小小的浪费加起来,数字是十分惊人的。靠这极端手段换来的“红火生意”,得来点击量,实际上是错用浪费赚取利益。这种不良餐饮文化与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背道而驰,同绿色健康、简约文明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吃多少盛多少、饭碗吃干净……这些已经成为我们家的餐桌规矩。懂得尊重每一粒粮食的价值,成为我们家庭家风传承的重要内容。
  现在,每当外出就餐时,女儿总会提醒我们吃不完的饭菜可以打包带回家,倡导“光盘”行动……生活即教育,在父母一言一行的影响和教育中,孩子自然而然会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给孩子最长久、最宝贵的财富从来就不是家财万贯,而应该是健康、积极的精神品格。“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朴素的古训,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每个家庭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下一代发扬勤俭节约、杜绝浪费的传统美德,良好的家风才能得以传承不息,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节俭风尚。

责任编辑:陈晓丹
本期编辑:方伟秦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