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统战地标·克拉玛依】战天斗地,共为祖国献石油

2024-08-05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关祥荣
  从“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不毛之地,到“是塞北却似江南,无渔舟而有晚唱”的沙漠绿洲,经过几代石油人的艰苦创业,克拉玛依这座昔日的西部边陲小城,已然发展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现代化石油城。

  如今,石油精神与民族团结精神早已渗透到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为推动克拉玛依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克拉玛依文化步行街街景。克拉玛依融媒资料图
  在克拉玛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街(文化步行街)是最具文化特色的地标之一。该街道于2001年1月1日建成投用,全长1065米,宽50到7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建有亭、台、楼、榭、假山、钟楼、艺术雕塑等建筑物。
  示范街上,琴棋书画、亭台楼榭展示着中原文化的源远流长;骏马浮雕、手鼓声声传递出西域独有的豪迈奔放,两种文化兼容并蓄、完美融合,共同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当属英雄浮雕墙。

市民驻足欣赏浮雕。克拉玛依融媒资料图
  英雄浮雕墙雄奇伟岸,长216米,高5.5米,整幅作品通过《恐龙时代》《走出洪荒》《油田传说》等15个画面,向人们讲述着油城的沧桑巨变,刻画了克拉玛依人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执着坚忍的创业精神。
  漫步示范街,《中流砥柱》和《父辈英雄》两幅浮雕格外惹眼,它们雕刻的是“冰塔冰人”的故事,这在克拉玛依市广为人知。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石油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仅有甘肃玉门老君庙、新疆独山子、陕西延长等几个小规模油田,年产不足12万吨,国内消费的石油基本上依靠进口。缺油,成为了严重影响国家建设和百姓生活的大问题。
  1955年,由8个民族36名青年职工组成的1219青年钻井队来到黑油山,在戈壁荒滩上开启了一段“我为祖国找石油”的艰苦之旅。
  1956年2月29日,在大家连续奋战115天,钻井深度达到500米时,黑油山2号井突发强烈井喷,霎时间,油气夹杂着石块,呼啸而出,井架被打得声声作响,钻井队员一冲上去,便被强流击倒。
  彼时,油井喷出的天然气含有非常浓的硫化氢,钻井队员们没有防毒面具,没有防火衣,只凭着一腔热血和誓要为祖国献石油的决心,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酷寒,一边用桶、盆端泥浆压井,一边冒险继续下钻。经过3天3夜的奋战,钻井队员战胜了险情,回过神来一看,30多米高的井架已然变成“冰塔”,各族钻井队的小伙子们也俨然成了“冰人”。
  中国自古就有“巾帼不让须眉”之说,新中国首支三八女子钻井队用执着与勇毅证明了此言非虚。

浮雕《戈壁母亲》。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关祥荣 摄

  挑战面前没有性别之分。《日月同辉》和《戈壁母亲》浮雕描绘的正是各族女性钻井队员同男同胞们顶风雨、战戈壁,爱国奉献、不畏艰辛为油田撑起半边天的巾帼风采。
  在这支由8个民族42名妇女组成的钻井队里,年龄最大的队员为29岁,最小的只有16岁。抬钻杆、扛水泥、上井架……全靠人拉肩扛,上百公斤的钻杆一样要扛,两个人扛不动,就三个人上。固井最累人,几十吨的水泥车来了,她们这些女人,肩上扛一包,怀里抱一包,一路小跑地往搅拌机跟前送……等固完井,大家一个个都散了架,瘫在戈壁滩上,这就是钻井队里既柔弱又坚强的“戈壁母亲”们。
  在克拉玛依油田钻井进尺“月上千、年上万”大比武中,三八女子钻井队要力证“谁说女子不如男”,她们与其他钻井队开展劳动竞赛,月月完成任务。从1958年8月17日下午7时开钻第一口井,再到以后3年多的时间里,她们在黑油山、红山嘴、前山涝坝等地相继完成了80多口开发井、探井钻井任务,在荒漠戈壁上留下了辛勤的汗水,为祖国的油田开发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958年9月13日16时,是三八女子钻井队全体职工终生难忘的时刻。这天,克拉玛依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中共中央副主席朱德和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等亲临三八女子钻井队。朱德亲切询问了队员们的年龄、文化程度及生产和生活情况。当时,钻井队除个别师傅外,大部分都是零级工,可她们月月超额完成任务,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几个月进尺上千米的钻井队之一。
  听了钻井队指导员吴淑华的汇报,朱德握着她的手高兴地说:“好,你们干得很好!将了男同志一军!”
  康克清说:“我代表全国妇联向你们致敬、问好!你们给妇女争了光,在油田上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
  这些浮雕上的各族石油英雄们吃在一处、干在一处、学在一处、想在一处、融在一处、乐在一处,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千千万万个故事缩影之万一,这些生动鲜活的民族团结故事时时提醒和引导着油城人民传承石油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交促融,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景璐
本期编辑:边瑞雪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