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睦童操作油气集输装置。(图片由本人提供)
人物档案
王睦童,27岁,山东济宁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20届毕业生,目前就职于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泽普采油气管理区油气藏地质研究所。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朱芸 通讯员 吴小凤
参加工作5年来,王睦童工作成果丰硕——
2021年获塔里木油田公司集输工技能竞赛个人铜牌、团队金牌(油田公司级),2023年在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集输工竞赛中获个人铜牌、团队铜牌(国家级),2023年主导的《群7井复杂大修获高产,巴什托普油田效益再提升》创新创效暨提质增效项目获塔里木油田公司开发类一等奖,2025年获评油田公司2023-2024年度优秀共青团员。
从山东农家少年到塔里木油田生力军,27岁的王睦童用5年时间完成了一次跨越三千公里的人生蜕变。面对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他在40℃高温的钢铁丛林中锤炼出精准如机械臂的操作技艺;当遭遇勘探开发的“不可能”时,他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执着的探究,唤醒沉睡的油气层。如今,王睦童正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书写着属于新生代石油人的精彩人生。
跨越三千公里的“盲选”
2016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从未踏出山东省的农家少年王睦童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问他:“新疆有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新校区,要试试吗?”彼时,他连克拉玛依在地图上的哪个位置都不知道。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长大的他习惯了自己拿主意:“行,就它了。”
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那天,他盯着地图愣神——从山东济宁到克拉玛依,足足三千公里。就这样,王睦童怀揣着些许迷茫来到了克拉玛依。
2019年秋招,在新疆野外地质实习研究过数条剖面的他,被塔里木油田展板标语击中:“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句标语唤醒了王睦童心底那颗渴望干事创业的种子,他毅然签约,“打电话回家就说了一句‘定了,去塔里木’。”电话那头父亲沉默了几秒,只应了句“好好干”。
王睦童是118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留疆毕业生中的一员。在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他对自己的选择、对工作乃至对未来都充满了憧憬与期待。
王睦童入职后的第一站,是位于南疆喀什地区的塔里木油田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泽普采油气管理区柯克亚处理站。在这里,大学课本中精密的地质图被庞大复杂的装置取代,他跟着班组穿梭于管线之间,从零开始学习工艺流程、参与安全隐患排查。
相比同学们初入戈壁的震撼,王睦童有种特殊的“钝感力”。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经历,加上大学时数次野外实习的历练,让他似乎对艰苦产生了“免疫”。尽管南疆风沙多、温差大,在戈壁、沙漠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但王睦童并未觉得苦。令他倍感挫败的,倒是读书时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使不上劲”的无奈。
直面理论与现实的鸿沟,无力感涌上王睦童的心头,他感到强烈的“作不出什么贡献”的迷茫,尤其在学岗期间,面对需要综合使用多学科知识的各种任务,他更觉所学有限。
为争口气练就的肌肉记忆
转机出现在2021年。那年夏天,作为新员工代表之一,王睦童参加了泽普采油气管理区的集输工技能竞赛。
备赛是对意志的磨砺,更是将碎片化知识熔铸成实操能力的关键一跃。集训期间,王睦童每天从早上7时30分训练至晚上12时。这场持续2个月的集训堪称“魔鬼训练营”——白天在40℃高温的室外操作区反复演练,夜间盯着投影仪上的CAD图和理论题熬到凌晨。他的工装湿了干,干了又湿,工服后背的盐渍像幅未干的水墨画。
“更换流量计的操作是最熬人的。”王睦童至今记得,金属碰撞声在空旷场地回响的窘迫。因角度不对、不顺手,扳手卡在法兰间纹丝不动,冷汗顺着王睦童的安全帽带子往下淌。尝试数次未果后,他开始认真观察老师傅们行云流水的操作:调整站位的角度、发力的节奏等等。从此,老师傅的手怎么摆,他就怎么摆,老师傅的扳手打到多大角度,他也比画着照做。凌晨,躺在床上的王睦童对着空气模拟拆卸动作,嘴里默念:“打开旁通,关闭上下游阀门……”
当“厂处级竞赛第一名”的证书捧在胸前时,这个曾经因扳手脱手而尴尬不已的毛头小伙,已经能闭着眼摸出阀门位置了。
真正的考验,在3个月后的塔里木油田公司级决赛。2021年深秋,佩戴着正压式呼吸器的选手们在装置丛林间穿梭,王睦童却在第一个考核项目就遭遇“滑铁卢”——当王睦童正在进行无比熟悉的换流量计操作时,隔壁考场的泵房突然启动的空气压缩机,把他精心调试的放空流程搅得一团糟。顿时,王睦童懵了,手里的动作忽然停滞。因这部分操作耽误了时间,王睦童最终没能按时完成所有操作流程。
幸好,王睦童为备赛练就的肌肉记忆还在,理论成绩和其他操作都正常发挥。最终的成绩单上,团队金牌映着集体智慧的光,个人铜牌则镌刻着这位青涩的年轻人蜕变的痕迹。
有了前两次参与比赛的积累和历练,在全国第二届技术技能竞赛集输工竞赛中,王睦童取得了个人铜牌和团队铜牌的佳绩,这是他在工作岗位上获得的首个国家级荣誉。
一场场严苛的“岗位练兵”,不仅锤炼了王睦童的技术,更让他找到了扎根一线的信心——真正的成长,始于承认不足,成于俯身耕耘。
唤醒沉睡油藏的智慧
2021年,被调至管理区油气藏地质研究所工作后,王睦童先后参与或负责油气藏精细管理、动态分析和综合地质研究等开发工作。面对油气开发领域的诸多难题,他在同事们的指导下不断探索。针对巴什托普滚动开发难的问题,他参与开展东河砂岩的动静态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推动了群7井调层下返;面对柯克亚凝析气田的困境,他跟随团队踏上注空气热氧化提高采收率的探索之路,支撑方案通过审查,并协助开展智能气举优化研究和注氮气吞吐、解堵复产研究,有效降低老区自然和综合递减率。
2022年6月,调入地质所后的他接到一项重任——解决巴什托普油田滚动开发难的问题。
巴什托普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西南区域。此前,它如同一位力竭的老者——5口油井艰难维系着每日1.5吨的产量,低压低产的阴云笼罩着这片土地。2020年,一道曙光曾短暂降临:技术人员在石炭系巴楚组接近4900米的层系实施了措施作业,使得一口单井日产跃升至20吨。然而这份喜悦背后藏着隐忧:高产源自对已知剩余油藏的精准“收割”,油田的深层潜力仍不明朗。
真正的战场在5000米之下。地质图上,有一个被红笔圈注多年的滚动目标,那里沉睡的是泥盆系东河砂岩构造。自2019年起,数轮论证均未突破,厚厚的方案堆里写满地质家的犹疑——直到2022年春天,在前辈的指导下,王睦童和团队重启了这份尘封的档案,启动了巴什托普东河砂岩的动静态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
王睦童和团队确定了位于东河砂岩斜坡区局部构造高点的群7井区富集油气,经重新估算原油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后,具有挖潜的资源基础。
根据这一论证结果,王睦童和团队立即明确了群7井的实施方案:确定以大修作业代替侧钻,用深穿透射孔+泵车阶梯式酸压联作唤醒油层。
黑色油流见证奇迹。2023年9月,墨色油柱突然喷涌而出——日产稳定在10吨左右。历时一年多,王睦童顺利完成了他入职以来参与的第一个重大项目。
在地质研究所,王睦童负责着73口气井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去年,因工作成绩突出,王睦童被借调至塔里木油田开发事业部,负责气田开发管理工作至今。
5年来,王睦童把时间和精力几乎都给了工作,回山东老家探亲的次数屈指可数。当被问及是否怀念家乡时,王睦童指着办公室墙上的图纸笑答:“当然,但我跟这儿的每口油气井都有感情,离开这里,我也舍不得。”
与西北边疆的情感羁绊
在塔里木油田奋战近5年的王睦童,如今在库尔勒市亮起了一盏属于自己的灯。今年一月,王睦童与一位姑娘喜结连理,住进了刚装修好不久的新房里。妻子是甘肃人,作为新疆教育系统的引进人才,在库尔勒一所小学执教。
王睦童与妻子的结识,源于公司同事对他的关心,“大家看我工作忙,常常都是在作业区与基地之间‘东奔西走’,怕我耽误了个人问题,于是给我牵线搭桥,才有了现在的美满家庭。”
小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工作日程表更是满满当当。目前,面对库车山前复杂构造带,王睦童将攻关焦点锁定在3个维度:一是“看清家底”——通过静态资料处理方式的迭代升级与生产动态分析结合,精准定位剩余油气分布;二是“稳住产量”——对于老区,通过实施“压舱石”工程方案延长稳产期;三是“驯服水龙”——针对水侵气藏,建立严密的防控体系,打好治水组合拳。
“希望通过这些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帮助我们准确看待油气藏开发的矛盾和潜力,争取有效益地开采更多的油气资源。”王睦童说。
在塔里木油田数以千计的青年建设者中,王睦童是新时代石油人的缩影——他们以技术创新为钥破解地质密码,以坚韧意志为矛征服茫茫沙海。王睦童说,五载寒暑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的殷切嘱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始终激荡心怀。他说:“新时代的能源战士都镌刻着同样的信念坐标——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格局,更要心怀‘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既然选择了这条扎根西部、为国找油的路,就要用青春丈量每一寸热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