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石油报通讯员 刘艺璇 胥伟
7月7日,在中国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院”),克拉玛依石化公司(以下简称“克石化公司”)青年博士李小康紧盯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的数据,专注地进行材料性能测试。作为集团公司第二批青年科技人才双向交流新成员,他在这里开启了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
为了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人才队伍,克石化公司党委深入贯彻落实集团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从2024年5月起,全面实施双向交流人才培养计划,旨在通过跨单位、跨领域的实践锻炼,靶向提升青年人才的科技攻关能力与综合素质,为公司业务转型升级和新兴领域加速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搭建人才成长新平台
作为首批交流“拓荒者”,克石化公司炼油三部二级工程师李缙感触良多,他说:“被选派至锦西石化公司参与交流之初,面对陌生的设备管理体系和检修标准,我压力很大。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迅速跳出舒适区,实现了自我成长。”
在锦西石化,他全程深度参与精益化大检修组织工作,并采用“3、5、10、16天”四级节点排程法,依托信息化平台完成了753个工作包编制与数据录入,实现了施工进度信息化管理。同时,通过检修计划“瘦身”压减检修费用1.42亿元,在降本增效中展现出了管理智慧。
“借助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我不仅掌握了精益化检修的全流程管理方法,更学会了如何将技术与管理深度融合。”李缙说,下一步,他将开展锦西石化与克石化设备管理体系对标,提炼精益化检修亮点,为克石化公司2026年大检修提供实战经验。
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
首次双向交流获得成功后,克石化公司不断深化“交流—融合—贯通”人才培养新路径。今年5月,克石化公司研究院及人力资源部代表赴上海院,就青年博士李小康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交流。上海院首席科学家表示,上海院地处市场经济最为活跃发达的长三角区域,可以作为克石化公司辐射华东、华南地区的科研与市场服务支点。双方均表示,将在新材料研发、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上海院坐落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作为中国石油布局长三角的“创新哨站”,该院已引进巴斯夫、道达尔等国际企业顶尖人才,并构建起“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开放式创新体系。
“上海院的国际化科研管理模式,尤其是‘三大标杆’——前沿科研范式、国际人才机制和合作平台,正是传统能源企业转型最需要的‘外脑’。”克石化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说,上海院“开放、包容、创新、协作”的创新生态及其国际化科研管理理念非常值得克石化公司学习借鉴,这对于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与创效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克石化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优化双向交流配套机制,从制度完善、资源保障、服务支持等多维度发力,为青年科技人才精心搭建更加广阔、更具发展潜力的成长舞台。

责任编辑:景璐
本期编辑:王若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