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接西宁至成都的川青铁路是“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建设中的尖扎黄河特大桥是川青铁路重点工程。总台记者葛修远探访了施工现场,一起了解最新进展。
铁路钢桁拱桥“一跨”越黄河

总台记者 葛修远:在海拔2200米的川青铁路重点工程尖扎黄河特大桥的建设现场,我的脚下55米处就是黄河的水面,主跨的拱顶距离黄河水面130米,相当于40层楼高。大桥两侧距离还有90米,预计8月底就可以合龙。

总台记者 葛修远:尖扎黄河特大桥位于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和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的交界处,整个特大桥长1596.2米,宽15米,主桥部分为三跨连续钢桁拱桥。“跨数”是建筑术语中的一个数量概念,两个支座之间算一跨。尖扎黄河特大桥主跨达366米,整座大桥建成后可以“一跨”越黄河,它也将成为世界最大跨度双线铁路连续钢桁拱桥。
百米高空高精度搭建钢铁“积木”

总台记者 葛修远:作为世界最大跨度铁路钢桁拱桥,尖扎黄河特大桥由50个节间组成,组件通过起重机吊装,再用高强螺栓连接,就好像在“拼积木”。全桥使用的钢材总重约1.72万吨。最大单次吊装重量高达66吨,大约相当于45辆小轿车的重量。

总台记者 葛修远:在工厂制造时,建设单位就采用高精度设备加工各个组件,加工完成后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及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三维逆向建模及虚拟拼装,之后再运到现场。通过超高精度全站仪和3D打印磁力棱镜跟踪控制安装精度,从而保证了大桥安装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为保护特有鱼类
多次修改设计方案

总台记者 葛修远:尖扎黄河特大桥采用“一跨”过黄河的结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里是“黄河尖扎段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对施工过程中的环保要求非常高。

总台记者 葛修远:通过尖扎黄河特大桥的建筑立面图可以了解到,主跨的两个桥墩分别位于黄河两岸,在河道之中没有任何的建筑,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水体的干扰。但是按照最初设计规划,主桥墩需要建在河道内,为了尽量减少对鱼类干扰,大桥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最终变更为了现在366米一跨过黄河,不在水中施工。

总台记者 葛修远:施工部门还采用拱、梁同步架设的方案,建筑材料通过桥面进行运输,避免船舶在黄河中航行。同时,大桥所有组件的油漆全部在工厂喷涂完成,尽可能地减少对河水的污染。
传统与现代融合
“神箭”横跨天堑

总台记者 葛修远:尖扎黄河特大桥的设计灵感来自传统弓箭。尖扎县射箭运动悠久,被誉为“五彩神箭之乡”。尖扎黄河特大桥就充分考虑了当地的传统射箭特色,实现了现代建筑与传统民俗的完美融合。
一桥飞跨 幸福提速

总台记者 葛修远:站在大桥上,举目远眺,青翠的群山环绕着碧绿的黄河水。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清澈的黄河水在不断便捷的交通助力下,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尖扎黄河特大桥下游不远处,刚刚举办了一场黄河铁人三项公开赛,很快当地还要举办国际民族传统射箭邀请赛。青藏高原上的文化体育事业,如同铁路建设的速度一样,正在飞速发展。

总台记者 葛修远:未来,川青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后,青海西宁到四川成都将从现在的14小时压缩到5小时,黄南州也将告别不通火车的历史。从大山深处前往西宁、成都将更为便捷。奔腾的黄河水与高速铁路在这里的交会,成为活力中国发展的生动写照。
监制丨王琰 颜承京 熊传刚 杜震
制片人丨李欣 陈钰洁 李永辉
记者丨闫素 葛修远
摄像丨闫懋鹏 姚正鹏 马文辉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本期编辑:杨艺佩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