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散文|孙虎:石油溢出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园

2025-08-20  

 ●孙虎(新疆油田公司电力公司)

  大自然的神奇,在于能雕琢出超乎想象的地质地貌。祖国西北边陲,有这样一处所在:历经沧海桑田的沉淀,藏着无尽宝藏,却裹着荒漠戈壁的外衣,任风沙寒暑交替,静静等待着被发现、被开拓、被点亮。

  70年前,一群人来到这里。他们坚信,这片土地终将在准噶尔盆地书写辉煌。于是立下誓言、抡起膀子,将长长的钻杆深深刺入地壳。当黑色油流喷涌而出的刹那,她的名字便与石油紧紧相连——黑油,文人将其译为维吾尔语,便是“克拉玛依”。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从1955年10月29日1219青年钻井队钻探的第一口井出油至今,已走过70载风雨。几代石油人艰苦奋斗、矢志不渝,不仅创造了石油工业的奇迹,更缔造了祖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是中国石油的骄傲,更是党领导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国企砥柱,这份荣光流淌在每个石油人的血脉里。如今,我们锚定“5000万吨”目标,聚焦“2112”四大工程,正踏上打造现代化综合性能源公司的新征程。

  我于20世纪70年代出生在克拉玛依,用40多年的人生见证了新疆油田(克拉玛依油田)与这座城市的变迁。对这片热土和培养我的企业,我满怀真挚的热爱——这份情感早已融入奔涌的石油,刻进流淌的骨血。儿时的克拉玛依,最深刻的记忆是风沙、干旱与极端寒暑:刮风时漫天黄沙,妈妈会给我戴上如今已难觅踪迹的防风镜,我顶着大风去上学;下雨时,我和小伙伴们会兴奋地冲进雨中大喊“下吧,下大雨,新疆的娃娃不怕雨”,那份对水的渴望,是南方人难以体会的。冬季气候干燥得像要撕裂脸颊,烧嘎斯气供暖的年代,我总用小拇指沾着唾液湿润干裂的鼻腔。炎热的暑假,跟着大孩子去后山的水渠游泳,浑身泥污回家,再用战战兢兢的眼神面对父母。如今回想,那时的“无知者无畏”,恰是老石油人“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情传承。祖辈父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一锹一瓦、一锤一钉地建设家园、追逐梦想,他们历练出的精气神,与石油一样,是我们受用不尽的宝藏。翻阅这些记忆时,我总会微微上扬嘴角,那笑容里满是我们这代人对家园与油田的质朴情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机构尚不完善,企业肩负着“办社会”的重任:幼儿园、学校、保健所、澡堂……油田各单位包揽了生产劳动、生活保障、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几乎所有职能。在物质匮乏、娱乐稀少、交通不便的年代,石油人苦中作乐、涩中寻味,用肩头挑起奉献石油的使命,用双手托起矿区建设的责任。一代又一代人耗尽青春、奉献子孙,扎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共唱《克拉玛依之歌》,描绘矿区画卷,书写得荡气回肠。70年过去,改革发展的浪潮中,许多实物与词汇已成历史,却永远见证着前辈们的流金岁月。几代石油人用汗水将戈壁换新颜,在亘古荒原上创造奇迹,在承载使命与梦想的土地上建起荣耀之城。我常想,是什么支撑着这样的创举?是石油的召唤化作力量,是戈壁的荒芜牵动情怀。石油人用信念与坚毅释放能量、抒发情怀,在沧桑中沉淀出铮铮傲骨,锻造出克拉玛依精神,让这颗西部明珠愈发璀璨。

  眺望油区,怎能不心生赞叹:抽油机像虔诚的信徒,不知疲倦地起伏“朝拜”;储油罐如守卫家园的巨人,伟岸挺拔、巍然矗立;油气管线似静卧的钢龙,奔涌输送着黑色“血脉”;戈壁滩上,一块块光伏板贝联珠贯,彰显着新型能源与低碳环保的活力。而散落在油区的“红工服”,像闪动的宝石花,不畏艰辛、无惧寒暑,点缀着每一寸土地。

  新疆油田,是准噶尔盆地的奇迹;石油人,尽显傲然风华!夜幕降临,我漫步克拉玛依河畔,望着缓缓流淌的碧波,心中笃定——“石油溢出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园”。这份释然与喜悦,化作文字,记录下心中漾起的涟漪。

责任编辑:沙露
本期编辑:王若惟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