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横空出世 铸就牢碑——回溯克拉玛依油田诞生前的难忘岁月

2025-08-20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姜蕾

  在克拉玛依人的心中,没有哪一口井像黑油山一号井那样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建设的起点,更是新中国石油工业崛起的标志,它承载着无数克拉玛依人对往昔奋斗岁月的深深记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克拉玛依人在这片土地上持续追逐石油梦想,不断书写辉煌篇章。

战天斗地克万难

  一般来说,至关重要的第一口井,一定要交给技术过硬的钻井队伍。1955年6月14日,受新疆石油公司独山子矿务局派遣,以技师陆铭宝为队长、副技师艾山卡日·艾拜拉木为副队长的1219青年钻井队向着黑油山进发。

黑油山一号井定位照片(正面 背面)。

  这支队伍由8个民族、36人组成。在出征前的誓师会上,他们坚定地喊出了“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誓言。大家坐着卡车足足走了两天一夜才到达井场。可井场上,除了井架,就只有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土坯房和一个面积更小的地窝子。

  当时的工作生活条件极其恶劣——

  井队只有一辆值班水车和一名司机,既要负责从70公里外的小拐拉运生活用水,又要从20公里外的“小西湖”拉运生产用水,常常是昼夜不停。如果井场用水告急,为了先生产、后生活,全队就只能喝带有硫化氢气味的生产用水了。

  陆铭宝和队员们每天一睁眼就要面对风餐露宿、物资短缺、蚊蝇叮咬和时不时就在井场肆虐的狂风……但大家从未怨天尤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大家积极进行着开钻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7月6日,他们迎来了一号井开钻。

  两台B2—300型柴油机一声轰鸣,黑油山一号井第一个钻头刺破戈壁、第一根钻杆深入大地,震醒了沉睡万年的荒漠。

  戈壁的7月,烈日炎炎,队员们不小心碰到了钻台上的铁疙瘩都会觉得烫手。大家口干舌燥,可是饮用水有限,都只能忍着。加上牛虻肆虐,不少人被咬后皮肤溃烂,不久以后,能正常工作的已不到全体队员人数的一半了。

  此时,在陆铭宝的指挥下,艾山卡日·艾拜拉木、地质师顾景林、司钻荆田义、地质采集员谢达楼、副司钻李世顺带领着还能正常工作的队员咬紧牙关,和肆虐狂风沙暴斗、和高达50多摄氏度的地表温度斗,只为心中那个出油的希望。

制服井喷迎油出

  井打到300多米的一天,要提钻换钻头。突然,一股褐色的泥浆夹带着地层水、天然气和沙石从井口呼啸着喷出,带出的石头打得井架“呯呯”直响——这是钻到高压水层了!

  除了陆铭宝,1219钻井队里,没有几个人见过井喷。陆铭宝虽见过,但也没处理过类似险情。

黑油山一号井管卡。

  “第一步要把钻具下到井筒中,第二步要关闭井口,第三步要用重泥浆压井。”面对井喷,陆铭宝显得异常冷静。

  他迅速组织了几名身手敏捷的工人,带头冲了上去,强行把钻铤下入了井筒,关闭了封井器。

  接下来,就需要注入超过地层压力的重泥浆,将被井口暂时挡住的高压水流压回地层去。

  黑油山周边没有可以配制泥浆的膨润土,所需材料都是从独山子拉运,如果现在拉运,一个来回至少需要四天。

  怎么办?

  陆铭宝一面通过报话机向独山子求援,一面组织全队回收被喷出的泥浆,然后就地用戈壁土加重。

  泥浆被地层高压喷得满井场都是,钻具不在井里,也没有充足的压井泥浆,陆铭宝便组织全队人员紧急下钻,并用回收泥浆救急:有端脸盆的、有提铁桶的、有拿碗缸的、有用双手捧的,大家七手八脚回收起泥浆来……硬是用茶杯和脸盆将这些液体收了回来。

克一号井三刮刀钻头。

  瘫软在地的小伙子们笑了,他们并非只为制服井喷而笑:“石油永远是和地层水、天然气伴生的,既然地下有压力如此高的地层水和天然气,就很有可能蕴含着大量石油!”

  经过3个月的奋斗,黑油山1号井在620米深度胜利完钻。为了亲眼看到自己打成的第一口井出油,1219队全体队员要求继续承担试油任务。

  公元1955年10月29日,青年地质队员张恺亲眼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

  清水把泥浆替出之后,由于井筒压力降低,一片片黑色的油花伴随着气泡晃晃悠悠地漂浮在水面上,从井口往泥浆槽流淌:越来越多、越来越厚、越来越澎湃……

  关闭井口,打开放喷管线!

  正在做饭的炊事员们也被这历史性的一刻吸引,拎着炒勺跑到井场上来了。在兴奋得几近疯狂的钻井工人们的夹缝中,他们看到,一股黑色的原油正肆无忌惮地释放着4亿年的压抑,喷薄而出!

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气流。

  “出油啦!”人们欢呼着、跳跃着、拥抱着。他们打开汽车大灯,拿起铝盔,敲奏出旋律,尽情地跳跃,很多工人激动地把黑色的原油抹在脸上。

加快勘探扩规模

  黑油山一号井的出油如同喷薄而出的红日,让克拉玛依的勘探迎来了新曙光。

克一号井原油油样。

  11月1日,黑油山一号井用10毫米油嘴试产8.5小时,产油6.95吨;11月2日,产油8.1吨,出油层在487.5米至507.5米井段三叠系下克拉玛依组的第七砂层组。

  作为一口原本担负着参数井任务和预探井任务的油井,黑油山一号井所喷出的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流,不但给国家带来了惊喜,也给处于彷徨路口的新疆石油工业打开了一扇通向新天地的大门。

克一号井出油。

  1955年11月26日,新华社报道了黑油山第一口探井出油的消息。国家主席毛泽东看了《人民日报》刊发的这则消息后,当即向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打电话:“聚奎啊,我向你表示祝贺啊!”言谈中,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12月中旬,李聚奎带领有关领导和专家,到新疆石油公司传达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要求加速石油工业发展的指示,要求加强黑油山地区的勘探工作。他要求新疆石油公司作一个总体设计,待研究后进行大规模勘探。这一指导思想与之前“溜边转,找‘鸡蛋’”的老方法已迥然有别。

  而作为新疆石油公司领导,张文彬、秦峰在黑油山1号井喷出原油后,就带领地质、工程、运输、基建等12个专业组人员,对乌尔禾—黑油山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随后,新疆石油公司成立了加快勘探方案设计委员会,由地质师张恺具体负责编制《克拉玛依地区钻探总体规划》,建议采用局部构造钻探与大剖面钻探相结合的布井方式,扩大钻探范围,尽快查明黑油山、小石油沟和深底沟等几个构造的情况。

  很快,数口探井陆续开钻。

  克拉玛依勘探的不断扩大引起了国务院副总理陈云的关注,有好几个晚上,在深夜24时以后,他直接给石油工业部勘探司副司长沈晨打电话,询问每口井的情况和远景。

  1956年2月4日结束的石油工业部石油勘探会议进一步明确要求:“加紧黑油山的钻井工作和试油工作,争取上半年查明黑油山构造的工业价值。”

  2月26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在中南海听取了李聚奎和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康世恩关于石油工业的汇报。毛主席在此次谈话中明确要求,石油工业要作全面规划,要大幅度增加石油投资比重,要充实石油队伍。

“冰塔冰人”树信心

  根据这一要求,很快,新疆石油公司和独山子矿务局确定了黑油山二号井的井位,决定派钻成黑油山一号井、立下大功的1219青年钻井队乘胜追击,再打二号井。

  1219青年钻井队接到命令后,很快就将队伍转移至距离黑油山一号井仅两三公里之遥的二号井井位。

  黑油山二号井开钻时,戈壁滩下起了大雪,气温低达零下30多摄氏度。严寒的天气给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工人们虽然住进了井地,但井场上冷得厉害,稍一疏忽管线就会冻住。面对这种情况,各岗位严格遵守防冻制度,再冷也要坚持打钻。

  1956年2月29日,在黑油山二号井钻入500米地层的时候,突然发生井喷。隆冬季节,水柱呼啸着从井底直冲上来,落下来的水,泼洒在井架上,瞬间就结成冰。

  “使泥浆!快使泥浆堵漏!”陆铭宝和他的队友们冒着巨大冰冷水柱的冲击,义无反顾地冲进井口。一次冲进,失败了;喘口气,再往井口冲……

  然而,当时的气温太低,明明刚刚还在流动的泥浆,一霎时就成为了巨大的冰坨。更要命的是,随着水柱一起喷出的硫化氢气体熏得人喘不过气来。陆铭宝跟好几名队员都被毒气熏倒了。

  近40米高的井架被水柱不断冲刷、包裹、封冻,在短短的一天多时间内,就变成了一座巨型冰塔。

1956年2月,克拉玛依油田员工在制服了黑油山2号井的井喷后合影。严寒中,他们的衣服、帽子都被打湿冻成了冰盔冰甲,身后的井架也成了冰塔。

  中苏技术专家闻讯赶来,制订抢险方案。为了制服井喷抢救二号井,抢险队员们被分成3组,一组一组轮番替换。每次工人们上到钻台不久,就被洒落下来的水湿透,身上结满了冰,身体也被冻得僵硬。最后,工人们干脆将水泼洒在自己衣服上,让衣服表面结上一层冰,以此来保持身体的温度,继续抢险工作。

1955年,苏联电测专家在井场指导射孔工作。

  从井口出来的突击队员们浑身湿透,个个都像头戴冰盔、身穿冰甲的战士,但抢险队员们没有一个往回退,又一次次冲向井口。

  就这样,突击队员们连续奋战了两天两夜,终于在第三天制服了井喷。

  二号井的井喷证明了该地区含油砂层的存在。1956年春,二号井经过试油,喜喷工业油流。这是继一号井喷油后又一口探井出油,为新疆石油公司在黑油山地区进一步勘探坚定了信心。

  1956年2月,克拉玛依油田员工在制服了黑油山2号井的井喷后合影。严寒中,他们的衣服、帽子都被打湿冻成了冰盔冰甲,身后的井架也成了冰塔。

四号井戏剧逆转

  黑油山一号井、二号井都出了油,但另一口探井——黑油山四号井的情况更让石油工业部、新疆石油公司领导和地质专家为之忧心。1956年,张恺编制克—乌大断裂区域勘探设计方案时,在黑油山构造圈闭之外布了四号井和三号井两口探井,这两口井都位于局部构造圈闭之外,如果它们能出油,就能证实黑油山有不受背斜控制的油藏。

  4月23日,黑油山四号井完钻试油,恰逢康世恩到黑油山视察工作。在试油过程中,本来已有油气显示的四号井喷出来的却是水。

  另外,对四号井的电测解释也不容乐观:原测定的油层是水层。这让陪同康世恩视察的张文彬和新疆石油公司地质专家杜博明等人感到了巨大压力。

  康世恩表现出了非凡的气度,他宽慰包括钻探四号井的现场负责人马骥祥在内的所有职工说:“在这块荒无人烟的地方打开一个剖面已经是战果辉煌了,即使四号井出的是水不是油,也不能说没有成绩。”

  然而,仅仅几小时之隔,黑油山四号井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当天15时,原经电测分析断定是水层并且正在出水的四号井突然奇迹般地由水变油。接着,黑色的原油如泉水一般流出。

  马骥祥高兴得忘乎所以,围着井看也看不够地转起来,连康世恩临走时交代他的“有了好消息立即向独山子报告”的话都忘了,还是驾驶员提醒他之后,他才赶紧取了两瓶原油油样,踏上了嘎斯69车向独山子方向奔去。

  另一边,康世恩率工作组全面查看了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的几处大型油气苗后,听取了张恺对《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的评价及下一步部署意见》的汇报。汇报的中心内容是:认为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具备形成大油田的地质条件,提出在详探克拉玛依的同时,应对整个区域进行勘探,在整个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钻大剖面。但根据目前的勘探资料,公司内部对这一勘探方向还有较大争论,勘探上还要下很大决心。

  听完汇报,康世恩说:“这个问题很关键,它从一开始就决定着新疆石油工业的命运,这个争论问题不解决,你们的步子就迈不开。”

  为此,康世恩、安德列克和新疆石油公司专家组长瓦尔彼得夫组织中外专家在独山子进行了黑油山地区下一步勘探论证。
 

“撒开大网捞大鱼”

  这时,乌瓦洛夫已经回国,但关于山前凹陷和黑油山地台的第二次大辩论又重新上演。

  这一次,坚持黑油山地区是“油海”观点的由乌瓦洛夫换成了尼肯申,他与主张山前凹陷是重点勘探区的潘捷列耶夫等苏联专家展开了激烈争论。

  潘捷列耶夫等大部分苏联专家仍坚持认为,黑油山—乌尔禾地区是一个平缓的单斜带,没有明显的构造,不能形成大油田,继续主张把勘探重点放在盆地南缘的天山山前凹陷构造带。

  而初出茅庐的中国地质师杜博明、吕在艺、张恺、范成龙等人根据南黑油山构造四号井钻到了含油砂层,地震队有几条测线在白碱滩发现了数个局部构造以及地震、重力、电法勘探等结果,认为克拉玛依具备形成大油田的条件。

  就在这时,黑油山四号井喷出的油样被马骥祥带到了独山子的会议室。因为四号井位于黑油山以南两个局部构造带之间,它的出油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实了黑油山地区确有不受背斜控制的油藏存在。

  听取了中苏专家的辩论和四号井出油的情况后,康世恩果断拍板:把新疆石油勘探的重点由准噶尔盆地南缘转向西北缘,并作出了《克拉玛依—乌尔禾钻探工作的决定》。

  根据这一决定,在黑油山一号井以南以东地区,按排距5公里、井距2公里至3公里部署探井集中钻探,扩大含油面积,探明工业储量;在黑油山至乌尔禾长130公里、宽30公里的范围内,按排距30公里至50公里、井距5公里至10公里部署10条大剖面,地震、重力、电法、地质浅钻和深井钻探一起进行区域勘探,康世恩把这一部署形象地称为“撒大网、捞大鱼”。

  而“撒大网、捞大鱼”勘探方针的实施,让“杯海之争”彻底结束。

  因此,当1956年国庆,全国人民通过新闻,看到那辆报喜的写有“克拉玛依油田”字样的彩车时,克拉玛依,承载新中国石油工业希望的第一个大油田,在祖国的西北边陲诞生了!

(参考文献:陆铭宝著《我们钻探了一号井》、马骥祥著《油田开发初期的日日夜夜》、周逢武著《石破天惊: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横空出世》、刘亚峰著《新疆石油报》特刊“油田家族·克拉玛依油田”等)


记者手记>>>

让新疆石油精神永放光芒

●姜蕾

  1955年金秋,黑油山一号井喷涌的工业油流,如一声惊雷震撼了准噶尔盆地。这黑色油龙不仅冲破了“中国贫油论”的桎梏,更以战天斗地的壮举,谱写了一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壮丽凯歌。

  回望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石油人不迷信权威、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是战天斗地、为国奉献的赤子情怀。

  在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程中,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与开发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段历史不仅见证了中国石油人敢于挑战权威、以事实为依据、战天斗地的伟大精神,更诠释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崇高使命与担当。

  敢于挑战权威,是新疆石油人在探索真理道路上的无畏勇气。20世纪50年代,“中国贫油论”盛行,中外学者对中国石油储量的悲观估计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然而,以乌瓦洛夫、张恺为代表的地质工作者并未被权威观点所左右。他们深入实地,通过艰苦的勘探与研究,提出了“走向地台”的创新性认识。尽管这一观点在当时引发了激烈争论,遭遇了权威专家的质疑,但他们坚持己见,毫不退缩。这种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为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它激励着石油人突破传统思维的桎梏,勇于追求科学真理,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在当今时代,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权威观念,我们同样需要这种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以推动各个领域的不断进步。

  以事实为依据,是新疆石油人脚踏实地探寻油田的科学态度。这种科学态度体现在石油勘探开发的每一个环节——从1/54队在克拉玛依地区进行地质勘查,通过对大量野外勘探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到得出黑油山—乌尔禾地区具有良好含油远景的结论;从最终确定黑油山一号井井位、进行地质技术设计,到钻井过程中的每一次决策;从黑油山一号井和二号井钻探过程中,面对井喷等复杂情况的沉着应对,到新疆油田老一辈石油人每一次面临突发状况,善于对实际状况进行准确判断、大胆决策,并一次次总结刷新经验。正是这种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总结经验面对新的问题”的科学实践态度,确保了勘探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

  这种科学态度也成为新疆石油人此后70年始终秉持的工作原则——以事实为依据,尊重客观规律,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战天斗地,是新疆石油人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奋勇前行的坚韧意志。克拉玛依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戈壁荒滩、严寒酷暑、物资短缺等困难重重。但新疆石油人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与大自然展开了殊死搏斗。1219青年钻井队在黑油山一号井和二号井的钻探过程中,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烈日下,他们忍受着高温和缺水的煎熬;寒风中,他们坚守岗位,确保钻井工作的正常进行;井喷时,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奋勇抢险,哪怕自己被浇成了“冰人”。正是这种战天斗地的意志,帮助他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了克拉玛依油田的重大突破。这种坚韧意志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疆石油人为国家的能源事业拼搏奉献。

  “我为祖国献石油”,是新疆石油人的精神内核与崇高追求。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石油短缺的困境,到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与开发,新疆石油人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神圣使命。他们的努力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宝贵的能源支持,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彰显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这种精神内核贯穿于新疆油田发展的全过程,成为了新疆油田企业文化的灵魂。

  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历程,是一部新疆石油人敢于挑战权威、以事实为依据、战天斗地的奋斗史。它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弘扬石油精神,勇于创新,拼搏进取,为实现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时代的石油人,依然需要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担当。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新征程上,“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新疆油田精神必将焕发新的时代光芒,激励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责任编辑:姜蕾
本期编辑:王若惟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