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书记谈铸牢 | 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水利工作始终

2025-08-21  

  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陈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并提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明确“五个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市水务局党组书记,深入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将其融入水利工作的方方面面,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深刻领会,将“铸牢”思想扎根于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并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巩固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水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与战略性经济资源,是连接各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生命纽带”,做好水利工作,就是在为各民族共同富裕筑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聚能。我们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作为“必修课”,通过集中学习、专题研讨、个人自学等方式,引导各民族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通过常态化学习,使全局上下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切实将“铸牢”意识转化为“守护水资源、服务各民族”的内生动力,将“铸牢”思想扎根于心。

  二、强化责任,以“铸牢”引领水利发展

  (一)抓牢政治责任,强化组织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持党的文化领导的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各族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作为党组书记,同时也是一名水利工作者,我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亲自抓、带头做,明确领导班子成员的职责分工,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科室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全局年度工作计划,与水利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坚持文化引领,推动融合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持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民族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水利工作中,我们始终充分考虑各民族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特点,充分挖掘克拉玛依水文化内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工作的各个环节,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绘就水文化底色。

  (三)聚焦民生实事,推进民族团结。交流融合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然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必然是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各族群众关心的水问题,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扛牢防汛抗旱天职,积极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科学调度、统筹用好各类水资源,有效保障了各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奠定了民族团结的水利根基。

  三、创新举措,推动“铸牢”工作走深走实

  (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今年3月22日,由克拉玛依市水务局、教育局牵头在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成功举办了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水”科普游园会。本次活动以“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为主题,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吸引了近500名各族家长和孩子参与。家长和孩子们在互动中学习水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各族家长和孩子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营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

  (二)促进交流合作,推动互嵌发展。市水务局干部队伍由5个民族组成,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注重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和工作互帮互助机制,推动民族团结入脑入心。在水利项目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依法依规开展招投标管理,吸引来自不同地区的企业参与水利项目建设,形成各民族共建的良好格局。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将民族团结融于各族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引导各族员工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促进不同民族施工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三)传承民族文化,助力文化繁荣。公元前256年—251年,岷江水势浩大,常冲决堤岸、泛滥成灾,李冰父子组织修建了都江堰,解决了岷江的水患问题,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促进了当地农业的繁荣发展。从都江堰到克拉玛依引水工程,两千多年来水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在水利工作中,注重挖掘和传承优秀水文化。在“十五五”规划中,充分考虑引水工程规划建设及通水带来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掘和扩大水文化影响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文化项目,让水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凝聚和激发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合力贡献水文化力量。

  四、成效显著,彰显“铸牢”工作新作为

  (一)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立足全市水情,以满足灌区耕地保护红线和实现地下水超采治理为目标,研究制定小拐乡灌区供水工程方案。今年,小拐乡灌区供水工程主线和配套管网工程全线完工,进入试运行阶段,该工程是克拉玛依市推进的重点民生工程之一,使得小拐乡灌区14万亩耕地能够“喝”上地表水,有效满足了小拐乡各族群众耕地的灌溉需求。同时该工程还为克拉玛依市高新区预留了2600万立方米/年的供水能力,在实现小拐乡地下水超采治理的同时,还兼顾了农业综合开发区碳汇林基地周边未来的用水需求,进一步提高了水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也为助力乡村振兴和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水安全、水保障、水支撑。

  (二)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工作。统筹做好河湖管理,常态化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工作,不断完善河湖长制工作机制,通过实施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全市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显著,河湖面貌持续向好,为各族群众提供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保障。积极谋划推进水网建设项目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灌区节水改造、农村供水规范化提升改造、再生水循环利用等一批涉及民生的水利项目纳入“十五五”水利规划,独山子引水、再生水调节池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取得进展,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提升提供坚实的水支撑水保障。

  (三)提升防汛抗旱能力和水平,为各族群众筑牢安全屏障。筑牢思想防线,汛前对重要河段、水库大坝、防洪堤、行洪渠道、涵洞、山洪灾害易发区等重点区域进行隐患排查并落实防御措施,确保隐患整改到位。联合气象等部门建立会商机制,强化“预演预练”、值班值守,确保安全度汛。扎实开展水利领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安全着手,扎实开展全覆盖检查,上半年共计开展日常安全检查15家次,检查发现问题10项,整改率100%。多措并举,守牢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底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水利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将“四个共同”“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理念根植各族干部群众内心,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水利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王雯婧
本期编辑:杨艺佩杉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