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评论 | 以珍惜之心对待援疆医疗论坛

2025-07-04  


●张冰

  近年来,在援疆专家的倾力帮扶下,我市医疗系统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论坛和专业技能培训。这些活动不仅凝聚着援疆专家的深情厚谊,更汇聚了国内顶尖医疗专家的智慧结晶,为提升我市医疗服务水平提供了宝贵平台。然而在实际参与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部分参会人员专注度不足,存在刷手机、打瞌睡、中途离场等情况,甚至有人单纯为了凑够继续教育学分而来。这不仅影响了个人学习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风和学风,值得重视和反思。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不了解论坛背后的艰辛。一场高规格论坛的筹办,往往需要数月甚至半年的努力。援疆专家不仅要协调各方资源,有时还要动用私人关系邀请远在千里之外的专家。一位北京援疆专家曾向笔者坦言,在边疆地区筹办一场学术会议,其难度系数是内地的数倍。光是协调各位专家的行程,就要打上百个电话。参会者收到的只是一纸会议通知,却不知其背后浸透着多少援疆专家的心血。更鲜为人知的是,有些专家为了不耽误授课,常常在深夜抵达后立即投入准备工作,第二天又精神饱满地站上讲台。这份对边疆医疗事业的真挚情怀,令人动容,不容辜负。
  其二,对论坛的学术价值认识不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年来援疆专家主导举办的各类医疗论坛不仅学术层次高,而且多数填补了我市相关领域的空白。以上月刚刚结束的“老年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新进展培训班暨老年医学中心学科建设高峰论坛”为例,这是我市首个聚焦老年医学与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高端学术论坛。该论坛不仅邀请到了国内内分泌领域领军人物郭立新教授,还汇聚了京沪及疆内十余位顶尖专家,堪称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与普通学术讲座相比,这些专家带来的都是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个人积累多年的宝贵临床经验,参会者若能潜心学习,必将获益匪浅。
  其三,忽视了论坛的长远意义。上海援疆专家、同济大学康复医学领域权威专家祁奇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曾指出,高水平学术论坛的价值远不止于当天的交流——它既能快速提升临床诊疗能力,又能持续推动学科体系完善,更能显著增强医疗机构的学术影响力。但令人遗憾的是,部分医务人员仍将其简单视作“例行公事”,未能真正领会其背后的深远意义。
  其四,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医务人员工作繁重,抽身参会已属不易,但既然已走进会场,就当以空杯心态潜心学习,以严谨作风遵守纪律。目前,部分医疗机构在论坛参会管理方面尚未建立系统的考勤规范和激励机制,也缺少相应的学习效果跟踪措施,影响了整体学习成效的转化。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建议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强化会前宣传。主办方应当整合利用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及地方主流媒体资源,通过制作专题报道、组织专家访谈等多种传播形式,系统性地向医务人员介绍论坛的筹备过程、特色亮点及学术价值,从而提升医务人员的参会意愿与学习热情。
  二是优化参会管理。根据各科室专业发展需求合理选派参会人员,严格执行签到签退等考勤制度,重点保障学科骨干全程参与,切实杜绝“凑人头”的参会现象。
  三是建立完善的参会激励机制。根据具体情况,可将医务人员在论坛期间的表现纳入继续教育学分考核体系。对积极互动、表现优异的参会者给予公开表彰,对参会态度不端正的人员视情节进行提醒或通报批评。
  四是注重成果转化。论坛或培训班结束后,医疗机构应及时组织病例讨论、技术实操等后续活动,促进学习内容消化吸收,确保论坛传授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真正应用于临床实践。
  援疆医疗论坛是国家政策支持下的宝贵资源,也是边疆医疗水平提升的重要推手。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机会,以敬畏之心参与,以务实之态学习,让援疆专家带来的优质医疗资源真正转化为护佑我市百姓健康的“惠民利器”。

责任编辑:张冰
本期编辑:郎爽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