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1年5月11日,彩参2井喜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彩南油田被发现,也由此拉开了进军准噶尔盆地腹部沙漠地区油气勘探的序幕,也将逐步揭示沙漠腹地无人区油气分布的神秘面纱。
绚丽彩虹,横空出世!

1992年,彩南指挥部成立。(图片由准东采油厂提供)
新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赵立春、董培基曾多次开玩笑地抱怨石油局总工程师李立诚:“李总啊,你不会总让我们在西北缘吃‘瘦羊’吧?能不能为我们逮上一两头‘肥羊’吃吃?”李立诚笑着回答:“看看,你们要吃‘肥羊’,把我的脚后跟都快踩破了,可要吃‘肥羊’先要找到才行啊。”
彩参2井出油,让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人员总算逮住了石油局勘探史上的第一只大“肥羊”。然而,“以什么速度来吃这只大‘肥羊’”又成了当时争论的焦点。
1992年6月,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长谢宏和副局长赵立春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领导汇报如何加快彩南油田的开发建设情况。
听完汇报,总公司总经理王涛等领导指示,彩南油田是我国第一个沙漠整装油田,一定要依靠新技术、新体制把彩南油田建设成高速度、高水平、高效益的油田,这就是最初人们所提的 “两新三高”的彩南新模式。
对于新技术、新体制和高水平、高效益,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因为当时塔里木油田及国外在油田开发方面己探索出了一条道路,这已是油田开发的一个大势。但是,就“高速度”的问题,大家却产生了分歧。
1992年10月,赵立春带领有关人员带着彩南油田的开发方案到总公司汇报。当时,有关专家提出,彩南油田油藏好,甚至比大庆都好,应以5%的速度开采。

1990年夏,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长谢宏(中)带领准东公司领导在布署彩参2井井位。(图片由准东采油厂提供)
但是,赵立春认为,5%的开发速度不妥,坚持要按3%的速度开发。他的理由是彩南油田地下的水与油的隔层不稳定,开发速度快了,容易造成水淹。
“简直是老驴拉破车,这样的速度太慢了,你们的思想太僵化。”有人这样严厉批评赵立春等人。
听了这话,赵立春火了,倔脾气也上来了,“你们再怎么批评,我们也要按这样的速度开采,在地下情况没有完全搞清楚之前,速度太快,破坏油藏咋办?哪怕我这个副局长不当,我也坚持这个速度!”
批评―坚持,坚持―批评,围绕以什么速度“吃下彩南油田这只大‘肥羊’”的争论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在反复听取赵立春等人的陈述,并充分了解彩南油田的实际情况之后,总公司领导拍板决定:“就按老赵说的3%的速度,因为彩南的周围实在是没有类似的油田可供参考。不过,开发方案中的井网必须加密。”
彩南油田的开采速度就这样定了!不过,不是人们最初所提出的那种“高速度”了。
后来的开发结果表明,3%是对的!
“油田开发不能超越阶段,超越什么阶段?超越对地层的认识阶段。油田开发在这方面的教训还少吗?”赵立春说。
从勘探到开发,彩南油田倾入了众多克拉玛依石油人的心血,谢宏、董培基、李立诚、徐玉清……正是依靠勘探与开发战线广大石油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彩南油田投入开发后,仅用了一年半就收回了全部投资。

1991年5月11日,彩参2井喜喷工业油流,宣告了彩南油田的诞生。(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她的开发进程,充分体现了开发的科学性!
有人说彩南油田是克拉玛依油田史上一座承先启后的丰碑。
的确,她是我们进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部勘探的第一声春雷。她炸响之后,新疆石油人又乘胜追击,先后发现了石西、石南、莫北、陆梁、莫索湾等油田。
从此,新疆油田的开发建设告别了采油厂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模式,走上了一条现代化“作业区”模式的道路。
(原载于《克拉玛依日报》2008年特刊《克拉玛依演义》,作者 袁舟滨,本文有删减)

责任编辑:姜蕾
本期编辑:杨艺佩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