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电是指在电力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或趋近于零的电力。比如风电、水电、光伏等,都是绿电。绿电发出后,怎样有效调配呢?“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来到青海,看这里如何让绿电发得出、用得好。
集监测分析等多功能 调度中心变“智慧大脑”
总台记者 崔建军:在青海省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调度中心,我身旁的工作人员正通过它对青海全省的电网安全进行实时集中监控。而调度中心的功能远不止于此,它还能提供绿色算力资源监测、绿电价值传导等多项服务。简单来说,这里就是实现青海绿色电力与算力调度的一个“智慧大脑”。在这里,每一度绿电从生产到应用的全过程都能被清晰追溯。
558座场站集约化管理 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青海拥有丰富的光伏、风能和水电资源。截至今年6月底,青海电网总装机规模达7590.47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新能源装机占比分别为94.2%和72.6%,两项占比数据均居全国第一。在这个调度中心,可以实时监测全省558座清洁能源场站的绿电产出情况。不仅监测当下,还能“预测”未来。调度中心能为发电企业提供未来短至4小时、长至10天的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数据,这对保障青海全省电网电力的供需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较于过去企业依靠自身力量监测预测,在调度中心实行集约化管理,不仅能让预测率更加精准,还能让企业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运营模式,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据计算,这些功能可以为全省28家主要发电企业年均节省运营总成本超2.3亿元,真正实现“降本增效”。
电力算力协同调度 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绿电产出后,又被应用到哪里呢?一个重要的去向就是发展绿色算力。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近几年,像自动驾驶、智能音箱等各类人工智能应用飞速发展,背后支撑的正是爆发式增长的算力资源。可以说算力不够,看视频都卡。而“绿色”算力,就是通过应用清洁能源供电等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算力资源。
青海气候冷凉干燥、空气洁净度高,年均气温仅有3.9摄氏度,数据中心制冷能耗较国内平均水平低40%,是发展绿色算力的“天然良港”。目前,调度中心接入了青海5家主要的算力中心,总算力值达到1.5万P。1P约等于每秒1000万亿次的计算速度,1.5万P就相当于750万台高性能计算机的算力。如此庞大的算力规模,背后需要稳定且高效的电力支撑,而调度中心研发出的“算电协同调度大数据模型”,就能依据全省绿电产出情况及峰谷平分时电价等标准,为算力中心提供执行算力任务的最优调度负荷参考,即让他们在绿色电力更充沛、电价更便宜时进行耗电量更大的智算工作,这也是调度中心的核心功能。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5家算力中心通过灵活响应,实现了约1.4%的峰谷时段电量转移与优化。这么做还有哪些成效?以今年6月为例,绿电消纳同比增长21.53%,电费成本同比节约6.06%,碳减排量同比增长超10%,实现了节能减排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如今,作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重要区域节点,青海正以“1+2+N”的布局打造服务全国的绿色算力基地。从高原“数字牧场”,到城市“智慧社区”,从中华水塔生态遥感监测,到医学诊断AI模型分析,青海正以“绿色算力”赋能千行百业。这个曾以歌声中“在那遥远的地方”而闻名的生态大省,如今正通过推动绿色算电协同发展,让遥远的地方不再遥远,让开放的青海跑出新时代的“加速度”。
监制丨王琰 颜承京 熊传刚 杜震
制片人丨李欣 陈钰洁 李永辉
记者丨乔亚美 崔建军
摄像丨高山 毛保武 马志原
编辑丨张昊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本期编辑:杨艺佩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