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档案
宋林虎,1937年出生于陕西宝鸡。1954年就读于西安石油学校,1957年7月分配至独山子矿务局钻井队试油段试油队任实习技术员,1958年调任塔里木矿务局依奇克里克油田参与南疆大会战,1960年任克拉玛依市技工学校教师,1962年进入新疆石油管理局(新疆油田公司前身)采油三厂,历任技术员、副站长、指导员、大队长、生产办副主任、采油处副处长、新疆油田公司副总工程师。1997年退休。

宋林虎。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西仁古丽 摄
宋林虎 口述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李利利 田华英 记录
“有生之年,我要为社会再贡献一份力量,还想资助更多上不起学的孩子。”88岁的宋林虎缓缓摊开那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掌,仿佛展开了一部沉甸甸的戈壁拓荒史册。他是新中国第一代石油人,党龄已有63年。
党恩照亮求学路
1937年,宋林虎出生于陕西千阳县的一个贫苦农家。他的母亲裹着小脚,干不了太重的体力活。父亲靠打工维持全家生计,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后来,我国实行土地改革,宋林虎家分到了土地,全家从县城回到农村。“那时候,爹娘觉得娃儿认得几个字,会扒拉算盘珠子就够了。”宋林虎回忆,他还未读完小学六年级就辍学回村,牵起牛绳,为同村农户放牛;扛起锄头,在农田劳作。小小身影穿梭在田间地头,稚嫩的肩膀承担起了生活的重量。
直至当兵的叔叔复员返乡,宋林虎的命运开始转变。叔叔拉着宋林虎的父亲,再三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娃儿有出息,咱家才有盼头!”
得知学校设有助学金,父亲终于下定决心让宋林虎继续上初中。然而,学费依旧如同一座大山,横亘在他们面前。
为了凑齐学费,宋林虎一次次徒步进入深山砍伐柴火,再借着微弱的星光套上驴车,车轮“吱呀”作响,伴着他跋涉到60里外的邻县集市——在这里卖柴火能多赚几角钱。就这样往返几次后,他终于凑齐了一个学期的学费。
“我用助学金买了纸笔,平时吃的饭是冷硬的玉米饼子,就着咸菜和一小罐油泼辣子下肚。”回忆起中学岁月,宋林虎的舌尖仿佛又泛起一丝咸涩的滋味,“噎着了,就兑着开水将饼子咽下,胃里火烧火燎的,日子就这么对付过去了。”
中学毕业后,恰逢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蓬勃开展,西安石油学校成了宋林虎延续梦想的下一站,那里不仅管吃住,书本也免费发放。
然而,命运再一次朝他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父亲劳作时受了重伤,一家人失去了收入来源,宋林虎的学业又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困顿之际,一位名叫张双虎的军官慷慨地赠予他50元钱。“这50元钱真是雪中送炭啊!”宋林虎说,“党和国家的恩情我铭记在心。这辈子,我一定要报恩!”
战天斗地石油魂
1957年7月,宋林虎从西安石油学校采油专业毕业,怀揣着建设边疆的赤诚之心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乘火车到玉门关再换乘敞篷卡车,一路辗转奔波,他最终抵达目的地——独山子矿务局钻井队试油段。
无边旷野,狂风如刀,沙尘无孔不入,简易的地窝子和遍布戈壁的帐篷便是石油人的栖身之所。严酷的环境里,宋林虎的内心却踏实安稳:“能赚钱养家,当爹娘的‘拐杖’,做弟妹的靠山,苦?我没觉出来!”
1958年,宋林虎被调往新组建的塔里木矿务局,前往遥远的南疆腹地——依奇克里克。彼时,当地的勘探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在人迹罕至的荒原上,钻机的轰鸣声划破了亘古的寂静。
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夜,尖锐的警报声陡然划破了营地的宁静。远处井场的方向,巨大的油柱裹挟着石块与泥沙,宛如挣脱禁锢的黑色狂龙,咆哮着直冲向天际,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
“井喷了!”宋林虎蓦地跃起,迅速冲进现场。原油仿佛冰冷的黑色暴雨,毫不留情地浇透了他的棉工服,眨眼间便凝结成了冰冷的硬壳。在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里,喷涌而出的油柱让井架剧烈地颤抖着,随时都有倾倒的危险。
“稳住!先加固井口!”身为技术骨干的宋林虎嘶吼着,他强压下内心的惊悸,和战友们迎着漫天油雨,义无反顾地冲向井口核心区。喷溅而出的原油瞬间糊住了他们的视线,耳畔唯有震耳欲聋的声响与呼啸的风声。狂风如暴虐的猛兽般肆意撕扯着他们,沙石宛如锋利的刀刃割着他们的脸庞,沉重的粉袋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来。但他们凭借血肉之躯和钢铁般的意志,最终制服了井喷。
抢险过程中,消防员没拿稳的水带撞在了宋林虎的后腰上,留下的伤疤至今依然清晰可见。
输油“动脉”贯天山
20世纪70年代初期,克拉玛依的原油产量持续攀升,然而运输问题却如同一根勒紧油田发展的绳索。原油需依靠汽车长途运往乌鲁木齐,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损耗巨大,炼厂设备也常常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便是铺设输油管道。因此,建设克拉玛依至乌鲁木齐王家沟的输油管线——克乌线,成了破局的关键。
宋林虎受命投身这场全新的“硬仗”中。茫茫戈壁,管线修到哪里,简陋的帐篷便扎到哪里。
夏季,烈日炙烤着大地,气温升至40摄氏度,钢板烫得无法触碰。宋林虎和工友们挥汗如雨,他们的皮肤被晒得黝黑,甚至开始蜕皮。汗水滴落在滚烫的钢管上,瞬间便化作一缕白烟。
冬季,凛冽的寒风席卷戈壁,气温陡然降至零下30多摄氏度。寒风裹挟着雪粒,打在脸上生疼。此时,焊接工作变得异常艰难,喷灯成了极为珍贵的暖源,工人们围绕着它稍作取暖,便又迅速投身到紧张的工作之中。
风沙更是“常客”,常常遮天蔽日,大家饭碗里总会沉淀着厚厚一层沙子……
历经3年,这条承载着几代石油人梦想的输油管道终于横贯天山南北。1973年9月,滚滚原油首次通过这条管道奔涌向王家沟油库。宋林虎站在出站口,凝视着压力表上稳定跳动的指针,听着管壁内油流沉稳的轰鸣,百感交集。“这是新疆第一条连接油田和省会城市的输油大动脉。”他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新疆原油运输从此走进了管道时代!”
匠心不老获专利
在油田扎根的40年里,宋林虎始终将心血倾注于技术革新。即便临近退休,他仍在苦苦思索怎样为油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宋林虎的发明获得国家实用性发明专利。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西仁古丽 摄
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溶解氧对管线和设备的腐蚀是一大隐患,而传统化学除氧剂不仅费用高昂,操作还十分繁琐。 一次机缘巧合,宋林虎留意到水面上漂浮的杂物具有隔绝空气的作用,刹那间,灵感在他脑海中闪现——能否制造一种物理隔氧装置呢?
从此,他如痴如狂,日夜伏案进行演算设计,家里堆满了图纸和简陋的模型材料。橡胶板、篷布、废泡沫……这些廉价的边角余料成了他反复试验的“宝贝”。失败成了常态,方案一次次被否定。
宋林虎翻阅书籍。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西仁古丽 摄
但宋林虎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他遍查资料,多次前往兄弟油田进行实地考察,甚至专程前往广东的化工厂向工程师请教。经过数百个日夜的艰苦攻坚,“浮床式水罐隔氧装置”终于成功问世。该装置巧妙地运用了浮力原理,采用特殊高分子复合材料覆盖水面,从而形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物理屏障。
这项兼具物理隔氧、本质安全、经济高效3大优势的发明,成功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更令宋林虎欣喜的是,这项发明很快在胜利、辽河等油田推广应用,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
赤子之心永向党
如今,已经退休20余年的宋林虎仍然密切关注着油田的发展。 他常常挎着相机,与老伴携手在熟悉的井站间漫步。抽油机有节奏地轻叩大地,新型联合站高效有序地运转,纵横交错的输油管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银色的光芒……每一处变化都让他久久驻足,眸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
如今,宋林虎常常带着相机拍摄美丽风景。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西仁古丽 摄
“退休了,可我的心依旧眷恋着这片油海。”老人的目光掠过百里油区,望向更远的天际线。这片土地,承载着他充满热血的青春岁月和毕生的奋斗历程,戈壁的风沙锤炼出他的不屈筋骨,油田的沃土铸就了他的坚韧灵魂。
宋林虎还作出了一个决定——资助那些如同他当年一样渴望读书的孩子。
宋林虎说,这个决定对他来说并不困难,但对那些孩子而言,或许是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步。他愿意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些孩子的未来添砖加瓦,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实现自己的梦想。

责任编辑:陈晓丹
本期编辑:王若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