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追光逐绿”赋能油田绿色转型——新疆油田公司准东采油厂推动清洁能源替代小记

2025-08-27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黄富国 通讯员 崔洪磊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准噶尔盆地,新疆油田公司准东采油厂火烧山油田37号计量站的槽式太阳能集热器化身“追光者”,正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为原油集输系统注入“绿色动能”。

准东采油厂光热集输现场。(图片由准东采油厂提供)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石油集团公司提出“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发展战略,准东采油厂在新疆油田公司部署安排下,以光热光伏技术为笔、以戈壁油田为卷,在荒漠中勾勒出一条向绿而行的发展新路。

光热赋能

开启油田低碳集输新篇

  众所周知,石油是粘性液体,在低温环境下易凝结,影响运输效率。传统集输工艺依赖燃气或电加热,存在能耗与碳排放等问题。

  准东采油厂敏锐捕捉到火烧山油田太阳能资源优势——37号计量站周边地势平坦、日照充足,太阳辐射量高,光热利用潜力巨大。

  2023年,历经多次实地摸排与方案比选,该厂最终创新设计了1套385千瓦的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系统,以导热油作为工质进行换热,配置地面55吨储热水箱。集热器收集的热量通过循环的导热油储存到储热水箱内,储热水箱内热水与油田采出液进行换热,以满足集输需求。

准东采油厂光伏发电现场。(图片由准东采油厂提供)

  槽式集热器额定容量为385千瓦,共48组,以6行×8组放置,面积共约1600平方米。2023年7月,该系统正式投运,光热用能占加热用能比例达65%,年减碳70吨,不仅填补了新疆油田公司稀油光热清洁替代的空白,更让站场清洁能源替代率突破60%,年节天然气约3.5万立方米。

  准东采油厂还自主研发了一套混合热力控制系统,可实现光—电—气耦合加热,增强了集输加热的稳定性。

  “光热系统就像一个‘智能暖炉’。”火烧山作业区仪控班班长常永强介绍,自研的混合热力控制系统可根据光热出力自动切换运行模式,晴天以光热为主,阴天则启动辅助电加热,既保证集输温度稳定,又最大限度降低能耗。

  这套系统加快了油田生产中清洁能源替代,通过调整装置规模和差异化配置,油田计量间、加热间将有望被淘汰,逐步实现低碳甚至“零碳”集输工艺。

光伏添力

构建绿色供电转型样板

  太阳能“取之不尽”。在沙南作业区,一片片蓝色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它们正在将阳光转化为清洁电能,助力油田上产。

  2024年9月,沙南作业区14口离网分布式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全面启动运行,该项目总装机规模为光伏容量配置502.55千瓦P(光伏容量配置最高峰),储能容量配置2467千瓦时,可实现年发电量48.24万千瓦时,减少CO2排放量约280吨。

  离网分布式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实现了“光伏绿电+电池储能”的低碳生产模式,将进一步推动老区油田绿色低碳转型加速。

  此外,准东采油厂还积极探索“光伏发电+化学储能+热洗作业+参数优化”新生产模式,即光伏板在日照充足时直接驱动抽油机运行,多余电能储存至储能柜,夜间、阴天时释放,保障连续生产,同时可在低温环境下稳定供电,为“零碳井场”的生产积累管理及技术储备,将有效减少井场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量,实现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

  “零碳井场+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应用,作为绿色能源与油气生产的融合典范,不仅实现了碳减排目标,将光伏发电与油田生产紧密结合,实现能源互补,开辟出一条具有油田特色的新能源发展道路。

  截至2024年底,准东采油厂在沙南、彩南作业区合计建成24口离网光伏电站,装机容量 825.7千瓦,配置储能4077千瓦时。

  从光热集输到光伏供电,准东采油厂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未来,准东采油厂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引擎,在新能源利用的赛道上加速奔跑,为中国石油工业绿色转型贡献‘准东方案’。”准东采油厂相关负责人说。

    
  编后:

  从清晨追光到暮色蓄能,准东采油厂在准噶尔盆地的戈壁上,用新能源技术勾勒出的绿色轨迹,正成为油田转型的鲜活注脚。

  这场转型,源于对传统生产模式的突破。1600平方米的槽式集热器群,每年能省下3.5万立方米天然气,用太阳能为原油集输“供暖”;沙南作业区的光伏板阵,年发电量近48万千瓦时,让离网井场摆脱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从70吨年减碳量到280吨,这些数字背后,是“油气生产必高碳”的旧观念被彻底打破。

  从光热系统的智能温控,到“光伏+储能”的连续供电,技术创新让清洁能源与油田生产找到了最佳结合点。当导热油在管道中循环传递太阳能,当储能柜在夜间释放白天储存的电能,戈壁上的油田正用实践证明:绿色发展与高效生产可以并行不悖。

  夜幕降临,光伏板虽暂别阳光,但油田向绿而行的探索不会止步。准东采油厂的这些尝试,不仅是自身的转型答卷,更映照着中国石油工业在“双碳”路上的坚定步伐,证明了能源转型不是对传统产业的否定,而是通过技术赋能实现的升级。当戈壁上的太阳能转化为油田生产的动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低碳发展的可能,更是传统产业在时代变革中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沙露
本期编辑:杨艺佩杉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